一、金针虫类形态特征
1.沟金针虫
成虫
雌虫体长16~17mm、宽4~5mm;雄虫体长14~18mm、宽约3.5mm。雌虫体扁平,深褐色,体及鞘翅密生金黄色细毛。
头部扁形,头顶呈三角形洼凹,密生明显点刻,触角深褐色,雌虫略呈锯齿状,11节,长约为前胸的2倍。
雌虫前胸发达,前窄后宽,宽大于长,向背面呈半球形隆起,前胸上密布点刻,在正中部有极细小的纵沟。鞘翅上的纵沟不明显,后翅退化。
雄虫体细长,触角丝状,12节,长可达鞘翅末端,鞘翅上的纵沟较明显,长约为前胸的5倍,足细长。
卵
卵近椭圆形,乳白色,长约0.7mm,宽约0.6mm。
幼虫
初孵化时体乳白色,头及尾部略带黄色,体长约2mm,后渐变黄色。老熟幼虫体长约20~30mm、最宽处约4mm,较其他种类宽。 其特征是体节宽大于长,从头至第九腹节渐宽。身体黄金色,体表有同色细毛,侧部较背面为多。前头及口器暗褐色,头部扁平,上唇呈三叉状突起。由胸背至第十腹节,每节背面正中有1条细纵沟,尾节背面有略近圆形之凹陷,并密布较粗点刻。两侧缘隆起,具3 对锯齿状突起,尾端分叉,并稍向上弯曲,各叉内侧均有1小齿。
蛹
呈纺锤形,雌蛹长16~22mm,宽约4.5mm;雄蛹长15~9mm,宽约3.5mm。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。中胸较后胸短,背面中央隆起并有横皱纹,自中胸两侧向腹面伸出,翅端达于第三腹节。足腿节与胫节并叠,后足位于翅芽之下,腹部细长,尾端自中间裂开,有刺状突起。化蛹初期,体淡绿色,后渐变为深色。
2.细胸金针虫
成虫
体长8~9mm、宽约2.5mm,体细长,暗褐色,密覆灰色短毛,并有光泽。头胸部黑褐色,前胸背板略带圆形,前后宽度大部分相同;长大于宽,后缘角伸向后方。鞘翅长约为头胸部的2倍,暗褐色,密生灰色短毛,鞘翅上有9条纵列的点刻。触角红褐色,第二节球形,足红褐色。
卵
卵为乳白色,圆形,径约0.5~1mm。
幼虫
体细长,圆筒形,身体淡黄色有光泽,老熟幼虫体长约23mm、宽约1.3mm。头部扁平,与体同色,口部深褐色。第一胸节较第二、三节稍短,第一至第八腹节略等长。尾节呈圆锥形,尖端为红褐色小突起。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褐色圆斑1个,并有4条褐色纵纹。
蛹初蛹乳白色,后变黄色,体长8~9mm。羽化前复眼黑色,口器淡褐色,翅芽灰黑色。
3.褐纹金针虫
成虫
体长约9mm、宽约2.7mm,体细长,黑褐色并牛有灰色短毛,头部凸形黑色,密生较粗的点刻。前胸黑色,点刻较头郎为小,后缘角向后突出。鞘翅黑褐色,长约为又胸部的2.5倍,有9条纵列的点该。腹部暗红色。触角暗褐色,第二、三两节略成球形,第四节较第二、三节稍长。足暗褐色。
卵
初产白色略黄;椭圆形,长0.6mm、宽约0.4mm。孵化前呈长卵日圆形,长宽约为3mm*2mm。
幼虫
老熟幼虫体长约30mm、宽约1.7mm,体细长,呈圆筒形,茶褐色并有光泽,第一胸节及第九腹节红褐色。头扁平,呈梯形,上具纵沟,并生有小点刻。
身体背面有细沟及微细点刻,第一胸节长,第二胸节至第八腹节各节前缘向侧,均生有深褐色新月形斑纹。尾节扁平而长,尖端有3 个小突起,中间的尖锐呈红褐色,尾节前缘有2个半月形斑,靠前部有4条纵线,后半部有皱纹,并密生大和较深的点刻。
二、防治方法
由于金针虫是幼虫不出土的地下害虫,又没有趋味性,防治只有将药剂施入土中才有效。
1.药剂拌种。
用40%甲基异柳磷、50%辛硫磷、48%天达毒死蜱按种子重量的0.1%~0.2%药剂和10%~20%的水对匀,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闷种4~12小时。
2.灌根。
用40%的乐果乳油或者是48%的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;或用50%的辛硫磷或15%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。
3.施用毒土。
每亩用2.5%甲基异柳磷颗粒剂(地达)2~3公斤拌细土20~25公斤;或用5%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~3公斤拌细土25~30公斤;或亩用地虫全杀2公斤拌细土20~25公斤撒于土表然后浇水,提高防治效果。也可亩用50%辛硫磷乳油200~250克,加水10倍,喷于25~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,顺垄条施,随即浅锄。
4.发生严重时可浇水迫使害虫垂直移动到土壤深层,减轻为害。
需要引起注意的是,如玉米已施用了主要成分为烟嘧磺隆的茎叶处理除草剂,施用前后7天禁止用有机磷农药,否则会发生药害。